“过继”“出继”“入继”“螟蛉”“双祧”
(2011-06-15 08:58:12)[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知识点
“双祧Tiao”,也称“兼祧”,是过去大家族中为繁衍子孙后代而实行的一种迫不得已的例行做法,是通常做法“过继”之外的勉为其难的一个特例。在这一点上,它和“螟蛉”之法有点类似,是自己没有儿子,从别的地方找一个来,也算是过继来一个儿子了。我们《鄮西张氏宗谱》记载的最早的“螟蛉”子是第三世太公张文彩的儿子张海全,但是张文彩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张鼎臣,在《鄮西张氏宗谱》的排列上,张鼎臣虽然年龄小,但是要列在张海全之前,因为张海全毕竟是领养的儿子。再比如张家骧太公,大约到他36岁之前,都没有自己的儿子,只有女儿。事实上,大约在他45岁时,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亲生儿子张有培。在张家骧进士及第的档案里,写明他有一子二女,这一子其实是个“螟蛉”子,是养子,宁波土话大约是说成“拎”来的孩子,他叫张有翊。感觉上,把别人的孩子放在自己家里,当成自己孩子的做法,就是“螟蛉”的原始含义。
(2022年10月10日补记,事实上,张有翊为张家骧亲生的第一个儿子,但是家族传说他有个领养的孩子,也许是在张有翊去世后,张有培尚未出生前的一个状态,但是这位“拎”来的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祥,也许有也许没有)
我们还是先说“过继”吧。“过继”在通常的情况下是这样: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兄弟,其中一位没有生育儿子,或者连女儿也没有。那么,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兄弟中,必须有一人为了家中兄弟都要延续血脉的整体利益,把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到这位没有儿子的兄弟名下,成为这位没有亲生儿子的兄弟的“过继儿子”。把儿子送出去的一方叫“出继”,把兄弟儿子接收过来的一方就叫“入继”了。
比如,兴四房下的日房太公张家驹自己没有儿子,就从兴二房那边“入继”来一个儿子张有璟;而兴二房后代张有璟从自己家中“出继”到张家驹名下为子。再比如,我们立房的族人张庆伦先生家中,出现过兄弟四人有三人被“出继”出去的情况,这说明张庆伦的三个叔伯都没有儿子,而张庆伦的父亲一人有四个儿子,那么只有他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出继”出去,为家庭做贡献了。当然,这样一下子出继出三个儿子的情况也比较少见。被“出继”出去的儿子,理论上就不再是自己亲生父亲的儿子了,在家谱排列上会标明得很清楚,成为他人的儿子。再比如说,张祖壬的父亲张如观,族名张有旭的,在很多张家族人认知上是成五房的后代,而不是兴四房的后代,就是因为张如观的父亲张子蕃是“出继”到成五房太公张受年那里去了。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一般情况下,“出继”有亲疏的分别。首先要在亲兄弟之间进行。比如说张子蕃是兴四房张善仿的儿子,假设要出继出去,首先应该是出继到兴房兄弟中,包括兴大房、二房、三房、五房。假设兴三房太公像原来传说的那样没有儿子的情况属实的话,张子蕃(家字辈)很有可能优先过继给兴三房了。这似乎也从反方向印证了兴三房有儿子的实情。如果兴房兄弟没有需要入继的情况,再出继到兴房堂兄弟那边。张子蕃“出继”到成五房太公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如果堂兄弟也没有需要入继的情况,可以出继到“从堂兄弟”家中。如此不断往外延展。实际情况下,这样的结果一般也不容易出现。
我们知道,张子蕃是“出继”到成房那边了。理论上说,他“出继”到立房某位太公那边也是平行的,同一层次,是先出继到立房,或者先出继成房,关系似乎不大。当然了,要是再严格一点,应该是先出继到立房的,立房不需要入继时,再到成房。因为按照我们张家“兴、立、成”的排列,“立”在“成”之前。
这似乎还暗示着两个问题。一是成房虽然有五房儿子(善字辈),但儿子之下的孙子辈即“家字辈”的男丁不是很多。如果男丁多一些的话,成五房太公要“入继”一个儿子,应该先从成房兄弟的儿子中选择,而不是从兴房来。成大房和成二房至今我们不知道他们后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成三房确实是这样,成四房还不是很确切的知道。二是立房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情况呢?男丁不是很多?不知道,这先不管他了。
现在再说说“双祧”。“双祧”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家中只有两个兄弟,一个兄弟没有儿子,一个兄弟只有一个儿子,即两个兄弟加在一起,只有一个儿子。怎么办呢?这不就意味着其中一人要“断子绝孙”了吗?另外一个也没有多余的儿子可供“入继”。这可不行,这是天大的事情,需要全力补救。补救的方法可以是从堂房兄弟中过继一个儿子来。如果堂房也不是很兴旺,从堂房也不是很兴旺,再从堂房也不是很兴旺。或者,这两兄弟不愿意从堂兄弟那边入继儿子,怎么办呢?这就用到“双祧”了。怎么个“双祧”法呢?比如兄弟两人中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子,那么这个儿子就可以“双祧”,他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同时也是其伯父的孩子。伯父要给他娶一房媳妇,称为长房媳妇;生父也要给他娶个媳妇,称为本房媳妇。这两房媳妇理论上讲,都是正妻,没有嫡庶、尊卑之别。将来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生父的孙子了。假设兄弟两人有一人不生育或者没有儿子,而另外一人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一般则会直接过继一子给另一个兄弟,不存在“一子双祧”的问题。
祖先创造了这个“双祧”之法,也是挺好玩的事情,可能也只有中国人有这样的创造发明,它应该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概念,世界上任何其它语言恐怕都无法对译出这个词。据说,中国人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汇有350种,是世界第一,一般民族表示亲属之间关系的在二三十种,多的像古罗马,也不过120种。
“双祧”很少用到。像张家骧有兄弟四五个,兴四房也有不止一个儿子,理论上说,张家骧“双祧”到兴四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我们张家还没有发现有“双祧”的例子,“过继”的情况到是层出不穷,从第六世张光琦出继张嘉会太公开始,差不多世世都有。只是当今社会,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过继的事情又不多了。
(2022年11月补记,这篇文章发表后,被大量引用转载抄袭,哈哈,是当年张家博客阅读量最大的文章)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顶
阅读(5370)┊ 评论 (0)┊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