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邈、陈宫和兖州士族为什么背叛曹操

“兖州之乱”是曹操与传统士人的一次全面较量,也是他一生中的低谷。刚当上东郡太守的曹操趁着黄巾肆虐兖州之时,成功获得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走向了人生的小高峰。自从汴水之败后,上天似乎特别眷顾这位热血青年,历史的机遇接二连三的向他扑面而来,而曹操也没有辜负这上天眷顾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境地,晋升为与各路诸侯平起平坐的兖州刺史。

曹操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我们正在享受好运带来的成果时,往往厄运也会接踵而来。“曹嵩之死”便是这厄运来临的征兆,而被杀父之仇所蒙蔽的曹操,并没有意识到更大的灾难就在自己的身后......。

本文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将对“兖州之乱”的主要参与者张邈和陈宫等人进行深入解析,找出他们和兖州士族背叛曹操的根本原因。下篇将对曹操与吕布“兖州争夺战”的战术和战略进行解读分析,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兖州之乱”,并试图揭开该事件与曹魏兴衰之间的密切联系。

来自昔日好友张邈的背叛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为父报仇,发动了二伐徐州的战争。曹操的手下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人共同谋划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入主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和东阿县因死守而幸免。曹操的东征大军瞬间陷入了绝境。这种绝望不只是丢失城池所带来的恐惧,而是来自亲信好友的背叛。

当曹操接到兖州叛乱的消息后,公开宣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谁知话音刚落,魏种就背叛了曹操。张邈为了威逼毕谌背叛曹操,劫持了他的家眷,曹操对毕谌说“您的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曹操表明忠心,曹操感到很欣慰,还为之流涕,可曹操离开后不久,毕谌就逃回了东平。其中最让曹操无法接受的是昔日好友张邈的背叛。

曹操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壮士多有归附于他,与曹操和袁绍也都是好友,被称为“八厨”之一。后来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以出色的应考成绩被任命为骑都尉,不久又被任命为陈留太守。

曹操与张邈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好,董卓擅自废立皇帝,惹得天怒人怨,曹操逃出洛阳后,就直奔张邈所在的陈留,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并且得到了张邈的大力支持。在汴水之战中,各路诸侯按兵不动,只有曹操孤军奋战,张邈便派卫兹带领着几千人马与曹操共同攻打董卓,结果卫兹战死。后来张邈与袁绍产生矛盾,袁绍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不但不听从,还出面责备袁绍。曹嵩被陶谦害死后,曹操准备血洗徐州替父报仇,又担心自己有去无回,便把家眷托付给了张邈,等到一伐徐州凯旋后,两人见面相拥而泣。

据《三国志张邈传》记载:

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然而令人想不明白的是,曹操的这位“莫逆之交”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背叛他呢?《三国志》给出的理由是:“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表面上看这个理由能够说的通,但是当我们结合各方面史料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个理由只是整个事件的冰山一角,并非是张邈背叛曹操的根本原因。

张邈

张邈与袁绍的结怨既然张邈担心曹操早晚会听从袁绍而除掉自己,那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张邈与袁绍之间到底是如何结怨的?

据《三国志张邈传》记载:

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

袁绍虽然被推举为盟主,但是各路诸侯并不把袁绍的命令当回事,袁绍这位盟主最多只是名义上的,他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更何况张邈屯兵酸枣,袁绍屯兵河内,两人相距甚远,张邈有必要去责备袁绍吗?难道袁绍真的仅仅是因为张邈责备过自己,就让曹操去杀害他吗?惊涛骇浪的席卷,绝不是几阵狂风就能够掀起,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绝不仅仅是双方相互斗嘴皮那么简单。要想弄清楚张邈和袁绍之间的矛盾,还得从反董联盟开始说起。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并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兵酸枣,后将军袁术屯兵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反董联盟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三国志臧洪传》里也记载了一次特殊的反董联盟:

洪(臧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在这次结盟中除了豫州刺史孔伷以外,其他都是屯兵于酸枣的诸侯,不过在结盟名单里却多了广陵太守张超,少了山阳太守袁遗。这两次结盟到底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就要弄清楚这两次结盟发生的先后顺序。

据《三国志臧洪传》记载: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臧洪)说超(张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

从以上记载可以得出,酸枣结盟的发起人是臧洪,而且发起的时间是在董卓杀害汉少帝刘辩之后。

据《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辛亥,大赦天下。癸酉,董卓杀弘农王(刘辩)。

这里明确记载了汉少帝刘辩是死于初平元年正月癸酉日(公元190年正月),而且董卓杀害刘辩的原因是由于山东诸侯起兵反叛他。因此,臧洪等人的酸枣盟誓要晚于袁绍等人的反董联盟。那么问题也来了,为什么酸枣联盟的诸侯要单独再来一次盟誓呢?而且在这次结盟中,各路诸侯竟然争相推让,谁也不肯当盟主,最后只能勉强让张超的功曹臧洪登坛盟誓。

在臧洪的盟誓中一共提到了五位刺史和郡守,分别是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和广陵太守张超。其中豫州刺史孔伷屯兵在颍川,一直没去过酸枣,所以这次登坛盟誓他并不在场。而广陵太守张超之前并没参加袁绍的反董联盟,这次却出现在了酸枣盟誓的现场。张超是张邈的弟弟,自从参加酸枣盟誓以后就没再回过广陵,后来朝廷任命了陶谦的手下赵昱代替张超为广陵太守,张超失去了根据地只能依附在哥哥张邈的帐下。还有山阳太守袁遗一直屯兵于酸枣,可盟誓里边居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初为长安令,不久又被任命为山阳太守,后来扬州刺史陈温死后,袁绍任命袁遗领扬州刺史,结果被袁术击败,袁遗退至沛县时为乱兵所杀。

酸枣盟誓

我们对以上人物进行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孔伷和刘岱是在同一时间被董卓任命的刺史官员,臧洪与这些人关系都不错,而臧洪还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

据《三国志臧洪传》记载:

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刘岱)、孔豫州公绪(孔伷),皆与洪(臧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由此推断,张邈和臧洪等人的酸枣联盟并非是按照军队的驻扎方位,也并非是以反董为目的,而是按照人际关系开展的一个新型组织。他们故意把袁遗排除在外,就是想要建立一个脱离袁绍的新联盟,这个新的联盟只是以反董为口号,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谋取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袁绍与张邈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些传统士人又畏首畏尾,担心袁绍会兴兵报复,谁也不敢挑大梁,这才有了臧洪登坛盟誓这一幕。在以上分析中缺少了东郡太守桥瑁,至于桥瑁与袁绍和其他几人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与本章探讨的问题并不相关,由于篇幅限制所以暂不讨论。

袁绍看出了张邈等人想要摆脱自己的联盟而另起炉灶,自然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便让曹操私下借机除掉张邈,曹操不但没有听从,还当着张邈的面写信责备袁绍:

“孟卓(张邈),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语自《三国志张邈传》。

袁绍

曹操与张邈野心的碰撞从张邈与袁绍的矛盾来看,张邈并非是一位安于现状的人,他同样有着自己的霸业梦想。陈宫早就看出了张邈的野心,否则他怎么敢去游说曹操的这位”莫逆之交”呢?而且陈宫把话说的非常透彻: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语自《三国志张邈传》。

张邈虽然与曹操私下交情很好,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当初曹操入主兖州时,以曹操与张邈的关系来看,张邈的表现应该是最积极主动的,可是我们在史书上并没有看到此时张邈是什么态度。兖州刺史刘岱死后,最有资格接替兖州刺史一职的就是张邈,然而陈宫、鲍信等人却支持曹操,忽视了这位陈留太守的存在。就在两年前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还只能依附在张邈的帐下,靠着他的资助才有一块立足之地,现如今却做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张邈此时的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

陈留人高柔也看出了曹操与张邈之间早晚会生祸乱,在离开陈留时对乡里人说:

“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张邈)先得志於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语自《三国志高柔传》

张邈一直不甘心于寄人篱下,对曹操早就心存芥蒂,但是曹操似乎对张邈一直缺少防范,在一伐徐州之时还把家眷托付给了张邈,七岁的曹丕就在其中。幸亏在曹操一伐徐州时,造反的条件还不成熟,张邈此时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否则曹魏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后来的魏文帝曹丕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曹丕

另外,袁绍与张邈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却开始亲近,这两个因素也是张邈背叛曹操的重要原因。

袁绍入主冀州后,韩馥担心会被加害,便投奔了张邈,此时的韩馥虽然没有任何权力,但是对于袁绍来讲早晚是个威胁,张邈收留韩馥明显是在给袁绍眼里揉沙子。当初曹操能够顺利占领东郡和成功入主兖州,这背后都少不了袁绍的帮助,而如今在曹操攻伐徐州的战争中,又增进了他与袁绍之间的关系。曹嵩被害死后,愤怒的曹操准备对徐州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兖州的世家大族不是冷嘲热讽,就是作壁上观,而冀州的袁绍却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

据《三国志徐晃传》记载: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

在曹操征陶谦的时候,袁绍正与黑山贼张燕在常山激战,此时还能够派朱灵带领三个营的军队来支援曹操,曹操必然会感激涕零。当然袁绍支持曹操攻打陶谦也是出于利益的考量,陶谦三番五次的联合公孙瓒牵制袁绍,此时正好可以利用曹操除掉陶谦,派兵支援曹操可谓是一箭双雕。曹操与袁绍的关系越密切,张邈就越担心。

更让袁绍不能接受的是,张邈又和袁绍一直想杀死的吕布共同盟誓。本来吕布担心袁绍会加害自己,想要去投靠河内的张杨,我们从地理位置上看,吕布从冀州的治所邺城到达河内郡是不需要经过陈留郡的,可他怎么就跑到张邈的地盘呢?而且俩人还共同盟誓!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陈宫。

陈宫

鲍信与陈宫谁是最大功臣很多人认为曹操能够顺利入主兖州的最大功臣就是陈宫。这个说法主要是源于《魏晋世语》里的一段记载: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魏晋世语》认为曹操成功入住兖州靠的是陈宫的游说,鲍信等人只是配合。

但是《三国志武帝纪》却记载:

信(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

这里明确指出了迎接曹操入兖州的是济北相鲍信和州吏万潜,并没有提到陈宫。那么曹操入主兖州的最大功臣到底是谁呢?我们先来看鲍信和陈宫的个人履历。

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人,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宽厚爱人,沉着刚毅有谋略,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骑都尉后,就一直在何进账下做事。而恰巧这一年曹操也被拜为骑都尉,随皇甫嵩一起讨伐颍川的黄巾军。在董卓入京前,两人都在何进帐下做事,由此推测他们此时就已经相识。后来何进采用了袁绍召“四方猛将进京”的计策,命鲍信回泰山老家招募士兵,可惜鲍信带领刚招募到的士兵还没走到洛阳,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鲍信知道董卓必然会祸乱天下,劝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派兵将其击杀,袁绍不听。曹操逃离洛阳到达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准备讨伐董卓。鲍信以济北相的身份与弟弟鲍韬起兵响应曹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鲍信此时只是代理济北相,并非是正式的济北相。

鲍信

当时袁绍的影响力很大,天下豪杰都推崇他,只有鲍信对曹操说:“日后能统领天下群雄,以拨乱反正一定是您”。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各路诸侯不敢贸然进军,曹操和鲍信、鲍韬以及张邈部将卫兹等人进兵荥阳汴水,被董卓部将徐荣迎击,双方激战一天,曹操、鲍信负伤,鲍韬、卫兹等人战死。反董联盟解散后,曹操和鲍信便依附在袁绍帐下,袁绍想要另立刘虞为帝,被曹操果断拒绝。从此以后曹操和鲍信就看出了袁绍有不臣之心,有了想要脱离袁绍的想法。

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交恶,刘岱袭杀了桥瑁,改任自己的手下王肱为东郡太守。恰好东郡的黑山贼肆虐,王肱无法抵挡,鲍信趁机劝曹操出兵南下,平定东郡的贼乱,以东郡为根据地静观时变。后来曹操被袁绍上表为东郡太守,鲍信也被曹操上表为济北相。

据《英雄记》记载:

信(鲍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乡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太祖为东郡太守,表信为济北相。

公元192年,青州的黄巾军开始攻打兖州,鲍信劝刘岱:

“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语自《三国志武帝纪》。

可惜刘岱听不进去,便与黄巾军开战,结果被杀。其实刘岱不听从鲍信的建议也是预料之中,因为鲍信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曹操刚借着东郡大乱,把刘岱任命的王肱赶走,自己当上了东郡太守,难保这次不会趁着贼乱之机占据兖州,可惜刘岱只顾着防曹操,自己却死在了贼寇的刀下。

刘岱

陈宫,字公台,东郡武阳人,年少时与海内名士相互结交,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在兖州一带是个有名的人物。公元191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万余众攻略魏郡和东郡一带,新任的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曹操听从鲍信的建议,引兵进入东郡击退了乱贼,袁绍上表曹操为东郡太守。历史是如此的机缘巧合,早在几年前曹操就曾被朝廷任命为东郡太守,而当时的曹操厌倦了官场的腐败黑暗而称病归乡。与上次不同,这次的东郡太守可是曹操靠实力打下来的。曹操初来乍到,要想在东郡立足扎根,就必须拉拢当地的士族名人,陈宫就是曹操拉拢的对象之一。

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作战时被杀,陈宫看到了自己立功的绝好机会,便主动替曹操游说兖州的世家大族,使得曹操顺利的当上了兖州刺史。陈宫本以为自己的功劳最大,曹操肯定会重重的封赏他,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曹操对陈宫有什么封赏,自从曹操当上兖州刺史后,东郡太守的位子就让给了夏侯惇。而且曹魏集团两位最重要的谋士荀彧和程昱也都在此时投入到曹操帐下,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陈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这就埋下了陈宫日后背叛曹操的隐患。陈宫背叛曹操的根本原因就是认为曹操利益分配不均。

陈宫

从鲍信和陈宫的个人履历来看,显然鲍信与曹操的关系要更加密切,而陈宫是从曹操占领东郡后,才开始在其手下任职的,论与曹操的关系,陈宫比鲍信可差远了。鲍信战死后,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曹操洒泪祭之。以曹操与鲍信的关系来看,陈宫游说鲍信同意曹操入主兖州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有没有陈宫的游说,鲍信都会迎接曹操入主兖州。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陈宫对其他兖州士族的成功游说。因此,曹操成功入主兖州的最大功臣应该是鲍信,陈宫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见恨晚的陈宫与吕布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张邈是通过陈宫结交的吕布,那陈宫与吕布是何时相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通过吕布的行动轨迹可以大致推算出来。自从长安被李傕和郭汜占领后,吕布出武关,先去投奔袁术,吕布认为自己诛杀董卓,替他们袁家报了仇,自恃有功而十分骄恣、纵兵抄掠,袁术对吕布十分反感,不想接受他。吕布便投奔河内的张杨,当初张杨与吕布都在并州刺史丁原的帐下任过职,关系相处的不错,但是张杨的手下想要杀掉吕布向李傕和郭汜领赏,吕布无奈又北上投奔了袁绍。

吕布在与黑山贼的作战中异常勇猛,又开始借功邀赏,纵容手下抢掠,袁绍也开始记恨他,吕布担心会被袁绍杀害,又离开袁绍去投奔张杨。而陈宫所在的东郡正好处于河内与冀州之间,因此从吕布的行动轨迹来看,他应该是在投奔张杨和袁绍这段期间认识的陈宫。吕布流移失所,如丧家之犬,陈宫心怀不满,似不逞之徒,两人相见如故,一拍即合,谋取兖州的计划孕育而生。本来他们两个人是很难得逞的,但是曹嵩的意外死亡使得可能变为现实。

陈宫与吕布

边让之死带来的疑惑曹操一伐徐州回来后,便遭到了以边让为首的兖州士人的讥讽和批评。两汉时期的名士都喜欢自命清高,批判社会,本来作为名士的边让讥讽曹操几句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可曹操为什么要向他挥起屠刀呢?边让在士人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当初的大将军何进、名士孔融、王朗和蔡邕等人都被其才华所折服,争相与之交往。

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

大将军何进闻让(边让)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诡以军事征召。既到,署令史,进以礼见之。让(边让)善占射,能辞对。时,宾客满堂,莫不羡其风。府掾孔融、王朗并修刺候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士人集团掌握着整个王朝的舆论权,要想赢得天下,就必须先得到士人集团的拥护,尤其是名士在舆论方面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无论任何人擅自杀害名士都会遭到天下士人的集体唾弃,而曹操此时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急需招揽天下名士来尽心辅佐,这么来看曹操杀害边让的行为的确让人无法理解。关于边让之死,史书上有两处记载。

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

初平中,王室大乱,让(边让)去官还家。恃才气,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建安中,其乡人有构让于操,操告郡就杀之。

范晔的《后汉书》在边让的死亡时间上记载有误,边让是死于陈宫和张邈背叛曹操之前。由此推测,边让的实际死亡时间应是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之间,并不是死于建安时期。

另外一处就是袁绍让陈琳写的讨贼檄文,收录在《魏晋春秋》里: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边让

《后汉书》和《魏晋春秋》都认为边让是由于言语上抨击曹操而被杀害的,但历史的真相永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旁观者只看到了边让讥讽过曹操,而边让最后也死在了曹操的刀下,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认为曹操杀害边让就是因为边让的讥讽,反而使得背后真正的原因所被掩埋。我们在读历史时,同样也要抛去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应该着重研究和分析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依据。那么曹操杀害边让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仅从以上简短的记载是无法找到答案的,看来我们还要扎下头来从其它史料里找证据。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笔者翻阅众多史料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曹瞒传》里有一段记载:

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

袁忠是袁贺次子,袁绍族兄,与同郡人范滂是好友,共同检举过宦官的不法行为,最终范滂在党锢之祸中被处死,而袁忠依靠着袁氏家族的背景逃过一劫,但是袁忠对宦官集团的憎恨并没有削减。后来袁忠被任命为沛相,恰巧赶上曹操弃官回乡,袁忠便想趁机整治一下这位“赘阉遗丑”。至于袁忠担任沛相的时间史书上没有交代,曹操的老家在沛国谯县,正好属于袁忠的管辖范围,而曹操大概是在公元187年弃官回乡的。

据《魏书》记载:

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韂.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因此《曹瞒传》中提到的“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这件事就发生在曹操弃官回乡的这段时间。而在公元194年,曹操一伐徐州之后,陶谦让刘备驻守沛县,此时袁忠已经弃官投奔了会稽郡的王朗。而王朗是在公元193年被任命为会稽太守。由此可以推断出,袁忠至少从公元187年之前就被任命为沛相,在公元193年曹操一伐徐州时弃官而走。

曹操

《曹瞒传》认为当袁忠和桓邵听说曹操杀了边让之后,两人担心曹操会报复,便跑到了交州。其实袁忠和桓邵并不是由于边让被杀才逃到交州的,因为他们在王朗手底下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曹操此时的势力还无法触及到会稽郡。他们逃到交州是因为孙策攻破了会稽郡,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陪着王朗坐船逃往交州,只不过王朗在半路被孙策劫下,袁忠他们却顺利到达交州。

据《献帝春秋》记载:

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王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

另外和袁忠一起逃到交州的还有汉末大名士许靖。据《三国志许靖传》记载:

会稽倾覆,景兴(王朗)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临时困厄,无所控告,便与袁沛(袁忠)、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

虽然袁忠和桓邵逃往交州并非是因为边让被杀,但是我们由此可以得知,边让之死与袁忠和桓邵之间必然是存在着某种关联。史书上虽然没有直接记载袁忠与边让是否有过交际,但是以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王朗分别与边让和袁忠交情都不错,袁忠与边让都是汉末名士,又都对宦官深恶痛绝,两人相交也是情理之中。王朗、袁忠和桓邵在曹操征伐徐州之前都曾在陶谦手下任职,而边让又与他们相交。陶谦、袁忠、桓邵和边让又都与曹操有矛盾,《曹瞒传》中也提到了边让之死让袁忠和桓邵感到恐惧。由此可以推断,边让与袁忠、王朗、桓邵和陶谦之间绝不仅仅是有交际这么简单,很可能他们原本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看来边让之死与曹操征伐徐州有着莫大关系。

曹操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兖州士人对曹操征伐徐州是什么态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来深入分析。曹操入主兖州后收编了黄巾军,组建了战斗力极强的“青州兵”,而“青州兵”就是这次攻打徐州的主力。对于兖州士人来讲,曹操攻打徐州并没有从当地大规模征兵,也没有给兖州带来什么严重的损失,他们需要配合的就是为曹操的东征大军提供足够的粮饷,如果曹操打赢,兖州士族反而能从中获利。

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一方面极力拉拢兖州士族,重用了很多当地名士,如毛玠、程昱等人。另一方面也在全国范围积极招揽优秀人才,收留了很多各地流亡的名士,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但毕竟兖州的资源有限,“蛋糕”也就这么大,大量招揽外地的流亡士人,必然会触碰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如果曹操攻下徐州,那么手里的资源就会变多,“蛋糕”也会做大,这样兖州本地士人和外来流亡士人之间的矛盾就能有所缓解。因此对于曹操攻打徐州替父报仇的行为,兖州的世家大族一般是不会反对。但是依然会有一些不被重用的士人出来阻挠,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边让。

曹操

曹操入主兖州后虽然重用了很多当地名士,但是同样也会有一些士人被淘汰,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局面是无法避免的,边让背后代表的就是这些被曹操淘汰下来的士人群体。陶谦、袁忠和桓邵看到了兖州的内部矛盾,想要利用边让的影响力来阻止曹操征伐徐州,不过在一伐徐州之前,兖州的世家大族并没有明确反对曹操攻打徐州,甚至有些士族为了日后能得到更大的利益,还会暗地里支持。虽然边让名气很大,但是在曹操一伐徐州的时候也没有掀起多大风浪。因此,曹操一伐徐州进行的还是相当顺利。但是一心只想替父报仇的曹操失去了理智,他攻打徐州的战役并不像兖州士人料想的那样是为了攻城夺地,而是一路烧杀屠戮,把沿途的很多城池都变成了空城。兖州士族这才发现,原来曹操攻打徐州不但没有给兖州带来任何利益,反而还无端消耗了大量资源,这就使得边让等人有了激化内部矛盾的舆论环境。

边让讥讽曹操无非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曹操“赘阉遗丑”的身世;

第二、曹操残暴不仁,在攻打徐州时大规模屠戮无辜百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批判曹操侵犯了兖州士族的利益,本来兖州地方就这么大,曹操重用了很多外来流亡的士人,使得兖州本地士族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挑起了兖州本地士族与外来流亡士族的敌对情绪。

曹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后,并没有出台一些安抚的政策,而是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杀一儆百,边让就样成为了曹操的刀下鬼。在曹操看来,边让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位自命清高的大才子是曹操所无法降服的,既然不能为自己所用,又不会安分守己,那就只能除之后快。边让死后,兖州士人集体失声了,失声并不代表屈服,而是在背后酝酿着更大的阴谋,这个巨大阴谋的发起者就是陈宫。

兖州之战

兖州士族的症结兖州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外来流亡士族与兖州本地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所致。兖州士族不希望外来势力过多染指本土利益,但是自己内部又无法抵抗贼乱的侵扰,最终还要指望外来势力来帮忙平乱。想让别人帮忙,又不想分给好处,这就是兖州士族的症结所在。

张邈背叛曹操是由于野心的冲撞,陈宫背叛曹操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兖州世家大族背叛曹操完全是过河拆桥。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统士人的虚伪嘴脸,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唯利是图。可惜边让却成为了这帮“赌徒”的替死鬼。面对张邈、陈宫和兖州士族的背叛,曹操到底该如何扭转乾坤呢?请看下期:曹魏兴衰记——兖州之乱(下)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