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谷雨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谷雨代表着春季的终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此时,关中平原春雨如酥,农人播粟植棉、采茶祈丰,一场关乎生存与文明的交响,在黄土地上悄然奏响。

陕西,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其出土文物中深藏着谷雨节气的文化密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气象对话”。

节气与农事的交响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将“谷”与“雨”紧密相连,象征着“雨生百谷”的文化意义。谷雨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增大,正是谷类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陕西历史博物馆中,一柄锈迹斑斑的汉代铁锄静立展柜,其宽扁的刃口与关中平原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一致。考古学家推断,此锄专为疏松春雨浸润后的黏土设计。铁锄的力学设计降低了耕作强度,使“精耕细作”成为可能。陕西泾阳出土的汉代陶灶明器上,也刻画出农夫雨中执锄劳作的场景:细雨斜飞,秧苗初绿,远处仓廪隐约可见……一幅“谷雨润春耕”的画卷跃然眼前。

除了铁锄,陕西还出土了大量与谷雨农事相关的文物。如汉代的青铜犁铧,其锋利的刃口和精巧的设计,展现了当时农业技术的先进。这些犁铧在谷雨时节被广泛使用,而唐代的三彩陶牛、陶马,则生动再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场景。

唐代彩绘打马球俑 图/马楠

节气与生活的诗意

谷雨时节,除了农事,还有诸多雅趣习俗。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仕女提罐陶俑,定格了长安贵族谷雨时节的雅趣:仕女高髻宽袖,手捧荷叶形茶罐,罐身錾刻缠枝纹,仿佛装着刚采摘的雨前茶。陆羽《茶经》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谷雨前后的茶,芽叶肥硕,唐人谓之“谷雨茶”,是祭祀、宴饮的佳品。

在陕西的茶文化中,“谷雨茶”有着特殊地位。许多文人墨客在谷雨时节,会邀上三五好友,围炉煮茶、吟诗作对。谷雨前后,亦是牡丹盛开的时节,故牡丹花亦称“谷雨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瓷壶——青釉提梁倒流壶,壶身缠绕牡丹花纹,象征富贵与荣华。此壶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以凤凰身形作壶把,狮子之口作壶嘴,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有“倒注液体,翻转不漏”之奇。文人墨客们也会以牡丹为题材,创作诸多优美诗词和画作,将谷雨时节的美丽与浪漫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节气与文明的唱和

在商洛市商南县仓颉纪念馆里,汉代“仓圣鸟迹书碑”静静矗立,碑面凿刻28个类似鸟兽足迹的符号,相传为仓颉初创文字的雏形。《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将谷雨与仓颉造字的神话关联,认为降雨是对创造文字的嘉奖。

明代壁画《天雨粟》直观呈现了这一传说:仓颉立于云端,粟粒如雨倾泻,田间农夫捧筐承接。谷雨日祭仓颉的习俗在陕西沿袭至今,民俗活动成为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

从汉锄破土的闷响到仓颉庙的粟雨神话,陕西文物中的谷雨记忆,从未局限于农事本身。古人以器物铭刻时间,用仪式调和天人,书写着对自然的敬畏、对文明的追寻。(马楠)